首页 > 实时讯息 >

竹笋再次成为关注对象!医生提醒:吃竹笋时,要多注意这4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1:11:00    

许多人在烹饪竹笋前,会习惯性地将其焯水,有的人是为了去除竹笋那微微的涩味与苦味,还有人觉得这样能 “去寒气”。然而,有一个极为关键的原因常常被大家忽略 —— 焯水,实则是为了尽可能地去除竹笋中的草酸。

竹笋的草酸含量相当高,这可不是个小问题。当大量草酸进入人体后,对身体,尤其是肾脏,会带来不小的负担。就拿一位从事装修工作的年轻小伙来说,正值春笋上市的时节,他对春笋的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顿顿都离不开它。半年后,身体却亮起了红灯,在医院检查后,竟查出患有肾结石。医生详细询问日常饮食后发现,他每一顿吃的炒笋丝,都是未经焯水直接下锅炒制的。​

草酸在人体内的危害,并非一眼就能看穿。它的麻烦之处在于,一旦进入人体,便会与钙元素紧密结合,生成草酸钙。这种物质要是在肾脏中不断积聚,又难以排出体外,就会逐渐形成结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结石。而且,这类结石通常很难溶解,会反复刺激肾脏黏膜,进而诱发炎症。长此以往,肾脏功能必然会受到影响。或许你会觉得,不过是吃了点竹笋,怎么可能如此严重?但草酸恰恰是那种 “积少成多” 的典型代表。特别是在高温短时间炒制的情况下,草酸很难自然分解,单靠肠胃自身的代谢能力,远远不足以将其完全清除。​

一项专业研究表明,每 100 克新鲜春笋中,草酸含量可高达 300 - 500 毫克,这一数值远超菠菜等常见的高草酸蔬菜。而将竹笋焯水 2 - 3 分钟,便能有效去除其中 80% 以上的草酸,使剩余的草酸量处于相对安全的范围。这就意味着,焯水这一步骤绝非可有可无,它直接决定了你吃竹笋究竟是在养生,还是在伤身。所以,可别再认为焯不焯水仅仅关乎味道,它实则关系到身体代谢系统能否顺畅运行,关乎肾脏能否安稳工作。早上炒竹笋前,花上短短两分钟进行焯水,或许就能为未来省去几年跑医院的麻烦,这笔健康账,大家可得算明白。​

粗纤维:肠胃的 “双刃剑”​

竹笋富含膳食纤维,这使得它在人们心中留下了 “清肠通便” 的好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竹笋中的纤维属于 “非水溶性粗纤维”,它可不似苹果、燕麦里的可溶性纤维那般温和。非水溶性粗纤维的结构,就如同无数根小刷子。当我们将竹笋吃进肚子后,这些 “小刷子” 便在肠道内开始了 “物理摩擦”。对于肠壁较为脆弱的人群而言,这并非是一种帮助,反而成了一种刺激。​

有一位五十多岁从事行政工作的女士,肠胃一直不太好。春天时,她偶然间迷上了吃炒竹笋,本以为能借助竹笋的膳食纤维改善肠胃功能,可结果却事与愿违。她不仅出现了严重的腹泻,胃胀的情况也愈发严重。医生经过诊断后表示,她的肠道 “屏障功能受损”。这背后的缘由在于,非水溶性纤维若摄入过量,会加快食物通过肠道的速度。乍一听,这似乎是件好事,可实际上,这会大大缩短营养物质在肠道内的吸收时间,甚至可能造成 “肠道上皮细胞受损”。特别是对于那些原本就患有肠易激综合征、肠道溃疡,或是胃酸过多等问题的人来说,食用这类食物会使他们的症状进一步加重。​

有研究指出,大量摄入粗纤维会在短时间内引发肠黏膜的应激反应,增加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进而诱发炎症因子的分泌。一项关于膳食纤维对肠道黏膜屏障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高强度粗纤维摄入在 24 小时内显著提升了粘膜通透性,增加了炎症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概率。所以,竹笋虽好,却并非人人皆宜。并非所有的肠胃都能承受它这股 “硬刷子” 般的力量。尤其是肠胃功能不太稳定的人,若要品尝竹笋,一定要细嚼慢咽,并且将竹笋煮得软烂一些,可别为了追求口感上的爽快,而把自己的肠道当成 “试验田”。​

过敏反应:不容忽视的身体信号​

不少人在吃完竹笋后,会出现嘴巴发麻、皮肤发红、胃部刺痛等症状,可他们往往会误以为是 “竹笋上火”,或是炒制时油放得太多。实际上,很多时候这是轻度过敏的表现,甚至可能是 “迟发型食物过敏”。​

竹笋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类小分子,这些物质在人体内容易触发过敏免疫反应。尤其是对于那些体质敏感或免疫功能紊乱的人群来说,更容易 “中招”。有一位在药房工作、常年值夜班的员工,在吃竹笋时没有控制好量,没过多久,脸上便起了一圈红疹。起初,他以为是接触了药房里的粉尘导致过敏,可经过详细检查后才发现,竟是食用竹笋激发了身体的免疫反应。​

竹笋过敏其实并不罕见,只是它不像坚果、牛奶过敏那样,会让人迅速出现急性过敏症状。竹笋过敏更倾向于诱发 “慢性低水平过敏反应”,具体表现为反复出现口腔溃疡、皮肤瘙痒、胃酸过多,甚至周期性偏头痛。它之所以难以被察觉,是因为这种过敏反应不像花粉过敏或海鲜过敏那样来势汹汹,而是缓慢且持续,很容易被当成是其他病症的 “伴随现象”。一项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人对竹笋中的蛋白多肽存在特异性反应,其中近一半人都未曾意识到自己的免疫症状是由竹笋引发的。​

这种迟发型过敏若长期存在,会导致免疫系统 “疲劳性激活”,使体内炎症状态持续处于亚健康水平,进而表现出疲乏、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定等症状。所以你看,有时候并非是你身体过于虚弱,而是你日常吃的某些食物,正在 “悄悄折腾” 你的免疫系统。要是吃完竹笋后,经常出现皮肤发热、喉咙刺痒、舌根发麻等症状,那可就得提高警惕了,这或许是你的身体在向你发出警告:竹笋,可能并不适合你食用。​

腌制笋:亚硝酸盐的潜在风险​

在不少人的餐桌上,腌制的竹笋堪称一绝。经过腌制的竹笋,香气浓郁,再配上足够的辣椒一起炒制,与米饭搭配起来,简直是人间美味。可你是否知道,腌制类笋制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往往比隔夜蔬菜还要高得多。尤其是在家庭腌制的条件下,如果温度控制不当,密封不够严实,亚硝酸盐的浓度便会快速上升,严重时甚至可能诱发急性中毒。​

有一位热爱烹饪的退休厨师,自己腌制了笋干,并用其制作了笋干炒肉。可吃完没多久,他便突然感到头晕、恶心,紧急送往医院后,被确诊为轻度亚硝酸盐中毒。竹笋在腌制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微生物反应。特别是在不规范的腌制过程中,硝酸盐还原菌会将其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这种物质一旦进入人体,便会与蛋白质中的胺类结合,生成亚硝胺,而亚硝胺可是明确的致癌物质。亚硝胺早已被列为一类致癌物,一项研究表明,腌制 4 天后的竹笋,亚硝酸盐浓度远超安全摄入标准。​

更糟糕的是,腌制时间越长,温度波动越大,亚硝酸盐的生成就越剧烈。而这类物质对胃部的刺激性极强,容易引发胃部炎症、食管黏膜糜烂,甚至会提高患胃癌的风险。很多人以为,将腌笋炒熟就能降低其危害,可实际上,高温炒制对亚硝酸盐的影响十分有限,大部分亚硝酸盐仍然会进入消化系统。所以,那些每餐都要配上几筷子腌竹笋的人,看似只是简单的饮食习惯,实则是在给身体 “埋下隐患”。偶尔吃一次或许无妨,但如果长期将腌竹笋当作 “开胃菜”,那无疑是在不断给胃黏膜施加压力,长此以往,身体迟早会出问题。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