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抱团”运营,“跨界”宣传,媒体共话余杭“乡村博物馆”IP2.0时代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8:0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希林 通讯员 郑佳浩

走进百丈镇杭州农历博物馆,抬头可在互动屏幕上看见每个节气相关的诗词,低头能观察到不同时令花卉制成的干花文创、花朵书签;在玩竹博物馆,翠绿的竹子可以变身为黑白两色萌萌哒的熊猫,也可以是“精致感”拉满的飞鱼布景……近日,多家主流媒体记者走进百丈镇多个乡村博物馆,感受百丈镇“中国乡村博物馆第一村”IP魅力。

百丈玩竹博物馆的竹制熊猫文创

百丈镇位于良渚文化大走廊西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4月中下旬,该镇将迎来大批的赏花游客。借助赏花经济,该镇如何进一步推动镇区文化影响力?4月9日下午,多位媒体专家献言献策,为“乡村博物馆”IP2.0时代勾勒出多种发展可能。

让在地文化变得“接地气”“有网感”

走进玩竹博物馆,博物馆主理人郭航团队设计的各种“奇怪”的竹制品,让媒体团留下了深刻印象:编入精美玉珠的竹衣,多了新中式的美感;竹制的手冲咖啡滤网,将竹文化丝滑融入了年轻人的户外露营休闲场景……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竹制文创灵感,来自百丈当地传统手工艺制品。“竹林是百丈当地最重要的生态资源,而传统的拉丝、凉席产业也为百丈留下了不少手艺人。2017年,我们团队寻竹而来,最后因为百丈充足的竹资源和丰富的产业链留了下来。”郭航说。做玩竹博物馆,团队希望这里不但能体现百丈的在地竹文化,更能让观众对当地传统手工艺有一个系统化的概念。“我们希望,游客看到的百丈竹文化是年轻化、现代化的。”

玩竹博物馆

玩竹博物馆对在地文化的创新表达,让在场嘉宾留下了深刻印象。“玩竹博物馆,让我最直观感受到当地的文化标识。“有媒体代表提出,“竹意小镇”百丈,拥有大量土生土长的竹产品。优秀的文创团队将竹文化“玩”成了有网感、接地气的文创产品,乡镇就可以以此为抓手,实现经济效益和口碑的双重收获。“特别是在有优秀内容的乡村文博场馆的前提下,乡镇可以在周边做出丰富的文旅体验,让百丈镇相关IP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保持较高的热度,再一次为文旅融合创造新机遇。”

百丈乡村文博场馆不仅是一个文旅消费场景。它更是联动城乡的端口,集聚资源的载体,促进共富的平台。据官方数据,受文化赋能带动,去年来百丈乡村文博场馆为当地提供了300多个专兼职就业岗位,有力带动了农产品销售。去年,仅百丈瓜子一项,就带动农户销售超过200万元。

此外,有媒体代表提出,百丈“一村十馆”中,可以让当地年轻人更多担任讲解员、导引员甚至管理员的位置。“年轻人是推动乡镇文旅产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的关键角色。我们期待,未来在百丈文化产业领域看到更多年轻人的身影。”

发展人文乡村,要做好文创团队与村集体、与当地原住民利益联结机制,“好的政策定了之后,自然而然就能吸引外乡人、返乡人来到百丈镇来创业。”有在座嘉宾建议。

“抱团”的乡村文博场馆,更要重视“跨界”“破圈”

目前,百丈镇溪口村已引进10家乡村博物馆(文化馆),7家已经开馆,3家将于上半年开馆。去年,溪口村相继荣获省级文明村、全省艺术乡建典型案例、全省艺术乡建特色村等荣誉,初步打响了“中国乡村博物馆第一村”的品牌。“我们的10个乡村博物馆都有自己的主理人和运营团队。每个文博场馆都坚持市场化运营,去年镇上7个馆的经营性收入合计超过了5000万元。”

据悉,百丈镇乡村文博场馆已迈出集群化协作的第一步。杜鹃花季期间,百丈镇携手浙江省自然博物院,正式推出标准化研学品牌“乡村博物馆第一课”。以研学营为抓手,百丈将带动更多中小学生“走进来”。

浙江自然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严洪明建议,百丈“乡村博物馆”2.0时代,要把乡村文博场馆集群的配套做出来,也就是要把符合现代需求,可以与当地生活融合的文旅产品做出来。要注重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特别是调动居民的参与度。“以后的百丈镇居民,包括这里的房子,也是乡村文博场馆外延的有机组成,这里的一草一木,也将成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展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