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云南日报》第6版整版聚焦“盘活资源招好商 群众就业路更宽”,点赞昭通市巧家县将15个优质存量资产与产业发展有效匹配,因地制宜引进一批“小而特、小而精”企业,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增收。
具体报道如下:
图片来源:巧家融媒
去年以来,巧家县启动“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试点工作,聚焦“招小商”、促就业增收,积极探索资产盘活、县域就业岗位扩容、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的新路子。目前,巧家县将15个优质存量资产与产业发展有效匹配,因地制宜引进一批“小而特、小而精”企业,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增收。
巧家县职业高级中学依托现有场地及教育培养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免租金、资产入股的方式,降低企业先期投入成本,引进君子兰服饰入驻学校。公司利用校内空置实训楼搭建服装裁剪、缝合的生产线,吸纳移民群众30余人稳定务工,人均月薪3500元。
玉屏街道在望江社区农贸市场建设草莓初加工生产场地,每年4至10月,日均吸纳上百名劳动力就近就业。在草莓加工空档期,当地引进布艺玩具加工企业,为40余名移民群众在“家门口”提供学习和就业机会,实现资产盘活、企业增效、群众增收。
马树镇将草莓产业园区公共设施、企业厂房的屋顶利用起来,于去年7月启动屋顶光伏项目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610万元,总装机容量0.45万千瓦,项目覆盖的村(社区)集体经济预计每年增收5.74万元。
为增强“招小商”吸引力,巧家县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方案”的责任体系以及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建立政务服务与招商项目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目前,已动员20余名巧家籍在外企业家回乡考察,促成签约落地项目2个。
巧家县出台就地就近创业就业10条措施,成立巧家县公共创业服务中心,严格落实“131”就业帮扶服务措施和离岗返乡人员帮扶应急机制。去年以来,发放创业贷款2248.5万元,招引落地加工制造类劳动密集型企业6家,提供岗位327个。
在健全就近就地就业体系方面,巧家县创建就业服务综合体,引进人力公司5家、技能培训机构2家,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帮扶、创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打造马树镇就业“幸福里”社区,搭建“家门口+走出去”用工模式,共吸纳产业工人351人,其中脱贫劳动力58人。
2024年,巧家县开展线上直播带岗本地岗位32场次、“巧家小二”微信小程序选岗上线岗位3500余个,帮助410人就近就业;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8043个、城镇公益性岗位63个,开展技能培训105期4378人次,促进群众充分就业。
乐白道村委会知韵实业制衣厂生产车间。通讯员 詹大发 摄
近年来,龙陵县围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招小商”,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成功招引企业33家、培育个体户400余户,提供就地就近就业岗位1万余个,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2万余人、增收超3亿元,实现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
龙陵县梳理出全县可开发的49个闲置资源资产,引进磊成鑫环保科技、万众玩具、鑫农生物、润达农业等一批“小而特、小而精”的企业,不断拓展群众就业渠道。其中,磊成鑫环保科技公司建成镇安镇八〇八尾矿库综合利用治理项目,实现历史遗留尾矿库治理和企业创收双赢,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180余人、增收800余万元。
为整合学校优化布局后的闲置校产资源,龙陵县引进云南万众玩具有限公司投资120万元建设毛绒玩具加工车间,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150余人、增收360余万元。结合龙陵县石斛花卉产业发展的需求,引进鑫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建设电商直播间16个,带动群众从事石斛花卉销售80余户。
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龙陵县引进润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将平达乡橄榄寨村闲置牛场转型为茶叶精加工基地,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4万元,惠及茶叶种植农户5620户22480人,辐射带动全乡茶农增收400万元以上。
龙陵县聚焦人才引育,撬动“招小商”活力,研究制定《龙陵县高层次人才和紧缺型人才引进聘用办法》《龙陵县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引进支持蒋德凡、刘家波等300余名创业人才返乡创业,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聚力打造创新创业优质环境。
龙陵县通过引进和支持返乡创业青年蒋德凡创建非凡农业科技公司,培育电商直播人才90余人,带动就地就近就业300余人。2024年,非凡农业科技公司实现石斛花卉电商年销售78万盆、销售额2400万元。引入年轻企业家刘家波返乡建成生态茶叶庄园,提供就地就近就业岗位80余个。2024年,庄园生产生态茶叶20余吨、产值800余万元。
龙陵县以石斛、工业硅、珠宝玉石、高原蔬菜水果等优势产业为切入点,推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让群众在产业链上收获更多红利。目前,全县建成石斛枫斗加工厂18个,累计开展石斛枫斗加工培训1.5万人次以上,全县直接从事石斛枫斗加工9000余人,吸引浙江、安徽等传统枫斗加工区60%以上的枫斗回流至龙陵加工,“龙陵石斛枫斗工”劳务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龙陵县勐糯镇引进褚橙产业并成立龙陵恒冠泰达农业公司,建成褚橙产业基地10238亩。通过“一租、二包、三分红”模式开发就业岗位486个,提供零工岗位1000余个,带动群众增收800余万元。
当地引进保山莱颗莓智慧农业科技公司入驻镇安镇小田坝村,种植蓝莓300亩。目前,项目正在开展育苗工作,预计采摘期每天可就地就近带动就业200余人,实现增收200余万元。
龙陵县紧扣产业发展和用工企业需求,因地制宜探索实践“1291”工作措施,即以1个体系聚合力、2个抓手强基础、9条措施增实效、1张网络促提升,打造就地就近“就业圈”,切实以高效精准服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龙陵县还组建就业服务先锋队,全覆盖走访招引用工企业49家,举办专场招聘会及就业政策宣传会19场,累计为43家用工企业匹配上岗人员3150人次;探索实践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与邦腊掌公司联合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1班52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发放创业贷款扶持创业425户1.06亿元,带动就业1085人。
眼下,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贺派乡落阳村的石斛种植基地里,一株株石斛亭亭玉立,工人们正忙着采摘石斛鲜条。
落阳村背靠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热量充足、降雨充沛,是石斛种植的“天然居室”,种植出的石斛品质上乘。近年来,贺派乡依托石斛特色产业资源禀赋,积极开展“招小商、建基地(建车间)、促就业”行动,招引耿马四方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全力探索“家门口就业”模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就业优势。
“耿马县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我们到这里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党委、政府在公司选址、土地要素保障、公司登记注册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保姆式’服务。”四方公司负责人张秀强介绍。
2003年,四方公司落户落阳村,投资5000万元流转土地,建成石斛产业基地700亩,带动周边500多农户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每年支付工资400余万元,带动周边村寨发展石斛600亩。
“我在基地务工已经10年了,不仅方便照顾家里,每月还有3000多元的稳定收入,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落阳村村民付文琴边采摘石斛鲜条边说。
像付文琴一样在基地务工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不仅能挣一笔稳定的收入,还可以学习石斛种植管理技术。为了扩大就业容量,四方公司在耿马县人社部门的支持下,按照就业帮扶车间认定标准和程序,于2019年成立就业帮扶车间,每年可吸纳40名以上脱贫村民就地就近就业。
四方公司积极组织技能培训,创新推行提供设备、提供原料、定价回收的“两提供一回收”就业模式。将设备和原料送到脱贫户家中,让其在家中加工石斛枫斗,按斤计酬,赚取加工费。每名熟练工每月加工收入4000至6000元。
四方公司依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和刘涛专家工作站,不断强化新品种研发,成功打造了集研发、组培、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学研一体化石斛产业链。通过“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电商”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发展、公司增效、村集体增资、农户增收。
2024年,四方公司共生产石斛鲜品200余吨、产值4200余万元。生产石斛瓶苗100万瓶,主要销往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同时,四方公司在科研上发力,研发了石斛粉、石斛原浆等10多款精深加工产品,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5项。四方公司先后被认定为“云南省科技型企业”“云南省石斛优质种业基地”“云南省铁皮石斛定制药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云斛”和“云祥斛”两个品牌被认定为“云南十大绿色农产品”。
今日推荐
来源/云南日报 记者 沈迅 王世涵 饶勇 李建国 李彤 李春林 通讯员 宋国兴 应文吹 白芸璐 詹大发 陈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