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镁晗 (黑龙江大学)
近日,江苏常州茅山森林世界内,游客可与“吗喽”(网络语言:猴子)一起喝下午茶的视频引发关注。常州市文旅局官方账号也发布相关视频,并配文:“喝吗喽下午茶,品快活人生。”4月3日,常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回应,野生猕猴可能携带多种病毒和细菌,游客接触时需做好防护。对于网传视频中所展现的与猴子近距离接触喝下午茶的画面,资深动物管理员、动物科普专家杨毅认为,此举存在安全风险。提醒游客,不能贪图新鲜去零距离接触未经驯化的野生猴子。(4月3日 极目新闻)
值得注意的是,在尚未确认活动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下,常州市文旅局官方便已开始鼓励公众参与体验,这无疑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作为地方文化旅游的推广者和管理者,确保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应是发展的首要条件,而不是在安全隐患未消除时就急于追求流量和热点。这种对安全风险的轻视,也在网友的质疑声中暴露无遗。观看此视频的网友们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这些猴子有没有绳子牵着?”“如果被猴子打怎么办?”“会不会有病毒传播的风险?”可作为最应该消除此类问题存在的文旅官方,却如此缺少相关的问题意识,忽视野生猴子可能传播病毒的潜在风险,只看得见可被复制的网络热点,看不见安全隐患的盲点。
文旅发展不能头脑发热,靠一时“玩梗”走捷径。文旅官方更不能忘记自己的角色定位,要做文化旅游价值的传播者,而非流量热点的跟随者。从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爆红,到其他地区纷纷效仿建立自己的“不夜城”。从哈尔滨一条“我姓哈”的喊麦视频与冬季旅游的火爆,致使个别文旅官方账号为追逐流量,采用喊麦口号等形式四天内发布112条短视频,单日更新量甚至超过30条。当文旅官方账号将“魔性喊麦”“土味文案”奉为流量圣经,把传播使命简化为玩梗大赛时,虽然短期内可能吸引一定关注度,但长远来看此类缺乏文化内涵和深度体验的推广方式,只会让游客感到审美疲劳,难以形成持久的旅游吸引力。而在此次事件中,常州坐拥道教名山茅山“第一福地”的历史美誉,本可在道法自然中诠释文化底蕴,但当地文旅局却选择用“吗喽”这一网络热梗的戏谑方式试图“出圈”,何尝不是一种舍本逐末?
流量不等于“留”量,甚至可能会导致“流”量。在互联网信息迅速迭代的今天,地方文旅依靠流量来提升知名度已成为常态。然而,流量吸引始终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如果这些被“博眼球”的流量吸引过来的游客不能得到安全的保障和优质的旅游体验,那他们最终将成为流失的客源,对文旅行业的长远发展无益。
文旅发展的根本始终在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文化基因在现代旅游中焕发新生,而非用土味热梗去透支地方文旅的生命力。福建泉州埔渔村的簪花,焦作云台山的中医坐诊,潮汕地区的英歌舞与游神文化……这些文旅活动一直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游客。真正的破圈传播从不是抖机灵式制造流量热梗,而要找到属于自己地方文旅特色,深耕文化内涵。唯有回归文化本位,用责任筑牢安全底线,用创新激活历史基因,用专业守护自然敬畏,方能书写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文旅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