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4月9日讯(记者 张艳玲)陕西渭南干涸多年的千年古泉药王泉池复涌;山东济南的趵突泉、黑虎泉持续喷涌;北京断流多年的陈家庄泉等81处泉眼复涌;山西晋祠千年古泉难老泉30年来首次复流;断流40多年的河北邢台百泉持续复涌……近年来,我国华北平原、汾渭谷地等地不少干涸、断流数十年的泉眼纷纷复涌。这是我国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进泉域治理保护成效的体现。
近年来,水利部会同多部门就地下水超采治理印发多份方案,针对华北地区及10个重点区域精准施策,华北地区、汾渭谷地、黄淮地区泉水流量增大,泉水位上升、部分泉水复涌,泉域保护治理成效显著。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划定成果显示,与2015年相比,全国地下水超采区面积总体下降,超采量、超采程度显著降低,本次地下水超采量较上一轮减少50.3亿立方米,减少31.9%;严重超采区面积减少8.83万平方公里,减少51%。
多管齐下,力促百泉复涌
各地制定泉域保护法规,通过水源置换、严控地下水超采、生态补水、节约用水等,多措并举,积极推进泉域治理保护。
山东济南、山西、河北邢台等地相继制定或修订泉域保护法规,为泉水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陕西富平县温泉河古泉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地下水位下降。该县通过置换水源(农业灌溉用水以地下水为主变为以地表水为主)、严控超采地下水(严控新增取水许可,关停自备井)、节约用水(提高中水利用效率)等举措,使干涸多年的千年古泉——药王泉池复涌。
山西省实施煤矿兼并重组、地下水关井压采、水源置换等举措,推动晋祠千年古泉——难老泉复流。
山东省济南市趵突泉、黑虎泉等多次停喷,主要原因是降水和地下水开采。济南市实施封井保泉、涵养水源、生态补源等措施,实现泉水持续喷涌。河北省邢台市启动沙河拦渗工程,在沙河强渗漏段修建11道滞蓄滚水堰,预计每年可为百泉泉域补充地下水2000万立方米,助力断流40多年的河北邢台百泉持续复涌。
科技赋能,挖掘泉水多元价值
轻点手机,电子水阀开启,喷灌杆旋转,为小麦地浇水——这是富平县流曲镇流曲村种粮大户田忠强浇地时的日常。他流转1400亩地,种小麦和玉米,自2021年安装喷灌设备后,一亩小麦一年节水约200立方米,省时、省水又省钱。富平县水务局副局长杨响利介绍,全县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配套智能计量设施,已建成 66.13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同时,积极利用再生水,2024年,全县再生水利用量达656万立方米,在陕西名列前茅。
节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之策,也是护泉的长久之计。济南市城乡水务局节水办副主任邬亮表示,济南坚持节水优先,颁布多部地方性法规,打造772个节水载体,实现县域节水型社会全覆盖,城市供水的地下水与地表水占比从8∶2转变为 2∶8。
科技为泉水保护添力。济南在趵突泉、白泉等泉域建成213个地下水位监测点,构建监测体系,数据上传至智慧水务平台,可远程管理泉水保护数据。邢台基于国产GIS技术,建成百泉泉域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六大功能模块,实时掌握泉眼状态,精准管控岩溶水。
泉水既是资源,也是财富。富平街子村的“富平九眼莲”是地理标志品牌,古泉复涌让种植户胡国胜对品牌发展信心大增。在邢台,借助泉水生态价值打造的百泉鸳水公园,风景宜人。邢台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宣传科科长陆倩称,邢台正借此推动文旅产业,打造“泉城”特色旅游城市。水脉连着文脉。在趵突泉公园漱玉泉畔的易安旧居,游客专注吟诵李清照诗词。晋祠难老泉复涌后,游人如织。山西将谋划晋祠泉稳定复流、灌区恢复及水文化工作,启动智伯渠修复工程,传承泉域文化。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相关负责人称,今年将完善地下水综合治理体系,强化取水总量与水位双控,健全监测评价预警体系,持续治理华北等地地下水超采,巩固人工回补试点成果。泉域治理保护从泉水复涌迈向稳定喷涌,为美好生活和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彰显中国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通讯员孟辉、王栋对此文有贡献)
编审:蔡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