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甘肃金昌金川区:城乡小学教育共同体覆盖全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1:30:00    

“这是科学实验室,这些都是我们制作的模型。”在甘肃省金昌市第三小学的云课堂上,五年级学生杨俊凡向大家展示他做的模型。而在30公里外的双湾镇中心小学教室里,他的“云同桌”陈子怡惊奇地说:“没想到,还有这么多新奇的东西!”两块屏幕让两个校区的学生共享一节课,争论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

自2022年起,一场以“共同体”为名的“教育实验”在金昌市金川区悄然铺开。按照“阵地融合、队伍融合、体系融合、文化融合、管理融合”的总体思路,金昌市第三小学与双湾镇中心小学挂牌成立全区首个跨城乡教共体,两校合并为一个教育集团,实行“师资统管、课程同频、考核一体”制度,打破校际围墙、重组师资队伍,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不同于传统的“结对帮扶”,这个教育共同体被赋予法人资格,通过机构重组,两校区统一管理,城乡学校同步备课、同步上课、同步教研、同步评价,教师实现跨校区流动。“师资统一管理,在两校区之间合理调配,采用同一标准考核。针对农村校区音体美学科教师紧缺现状,通过学科走教、短期支教等形式共建共享教师资源。同时,常态化组织开展跨校区师徒结对、教师座谈交流等,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金昌市第三小学副校长、双湾校区执行校长马荣业说。

金川区第三小学英语教师王丽娟是该教育共同体的亲历者。2022年,她前往双湾校区支教,并结合学校实际,设计情景对话和游戏化课程,破解了农村学生“哑巴英语”难题。一年后,王丽娟返回城区学校,又将乡村教学经验融入城区课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受到了家长好评。

王丽娟并非个例。两年来,这一教共体累计跨校区交流教师26人次,有效弥补了双湾校区音体美等学科的“短板”,城区教师带来先进理念,乡村教师提供“接地气”的教学策略,双向流动让师资队伍焕发了新活力。

除教师双向流动,同步课堂成为另一大亮点。借助多媒体技术,城乡学生同上一堂课,共同参与科学实验、英语情景剧等活动,打破了地域隔阂,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记得那次数学竞赛课,题目难度大。刚开始我心里很紧张,但看到屏幕上三小的小伙伴们认真思考的样子,我深吸一口气,仔细分析题目,运用老师教的解题方法,一步步找到了答案。”双湾校区五年级学生陈子怡回忆说。

现如今,这种“云课堂”已成为两校区的常态。此外,教共体文化体系也应时而生,金昌市第三小学原有的“阳光教育”与双湾镇中心小学的“美德教育”碰撞出“阳光美德”特色品牌,通过评选“魅力学子”“魅力家长”,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和合共进”校园文化和良好育人氛围,被家长们津津乐道。

2023年,在总结金昌市第三小学、双湾镇中心小学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金川区成立市实验小学与东四沟小学、市第六小学与农垦小学、市第七小学与天生炕小学城乡学校共同体,全区农村小学教育共同体实现全覆盖,有力促进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教共体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城乡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马荣业介绍说,在教学同步的基础上,通过城乡研学互促、劳动共育、联谊互助、家庭结对等形式,让城乡孩子手拉手、结对子、共成长,“城市的孩子走进乡村、体验自然乐趣,农村的孩子走出乡村、体味城市生活,形成了城乡一体、互动互促、共建共享的活动课程体系、研学研教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

金川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探索城乡初中教育联盟建设,推进全域教育联盟办学模式,促进教师交流互动和师资均衡配置,加快实现城乡学生同标教育、一体成长,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张诗雅 胡有春)

作者:张诗雅 胡有春 尹晓军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