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元一杯奶茶”“2.9元一份汉堡套餐”,当前,餐饮外卖市场出现不少超低价产品。一些平台通过补贴获得市场关注和订单量,在短期内让部分消费者得到实惠,但从长期看,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释放出规范过度竞争的明确信号。在政策引导下,包括餐饮业在内的许多领域,已经呈现出摆脱内卷、回归理性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外卖行业,作为连接商家与消费者的关键一环,在经历了早期激烈竞争后,已在监管推动和市场自我调节下,逐步减少对资本输血和流量游戏的依赖,更加注重平台、商家、骑手、消费者四方关系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餐饮企业认识到单纯的价格战无法支撑长远发展,不少品牌和平台逐步将竞争重心从低价获客转向以品质与服务取胜,推动行业向更加成熟、理性的方向迈进。
也要看到,在面临市场增长天花板和创新不足挑战时,一些平台仍试图凭借资本补贴,联合部分餐饮品牌,人为制造远低于成本的超低价,意图在竞争激烈的存量市场中快速抢占份额。资本补贴下的价格并非源于效率提升或成本优化,而是扭曲的市场信号,可能对一些中小商家构成不公平竞争压力,令他们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甚至可能危及生存。
更进一步看,超低价模式下,产品品质如果得不到充分保障,将暗藏多重危害。为了在极低售价下维持运转,商家可能在原材料选用、制作工艺乃至服务环节上打折扣,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和体验。这种依赖外部输血的低价策略不可持续,吸引来的用户往往缺乏忠诚度,一旦补贴停止,短暂的繁荣便可能化为泡影。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当市场竞争的焦点被过度锁定在价格上,企业投入研发、提升品质、创新服务的内在动力就会被削弱,长此以往将抑制整个行业的创新活力,这与国家鼓励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市场竞争是必要的,但应当具有良性和建设性,而非破坏性“内卷”。健康的竞争应当围绕产品质量的提升、服务体验的优化、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运营效率的改进展开,目标是为消费者创造真实、持久的价值。反对“内卷式”竞争,并非反对竞争本身,而是反对那种以牺牲长远利益、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的零和博弈。
对此,监管层面亟需为行业提供明确的指引。应进一步细化相关法规中关于掠夺性定价的条款,特别是针对通过长期、大规模低于成本价销售以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设定更清晰的判定标准与监管红线。市场监管部门需加强对餐饮外卖市场价格行为的动态监测与执法力度,关注补贴来源与真实成本,及时发现并制止可能破坏公平竞争秩序的恶性价格战苗头。鼓励行业协会发挥更大作用,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倡导良性竞争文化,营造公平竞争、鼓励创新、保障各方权益的市场环境,共同抵制内卷,引导行业真正依靠“内功”竞争,比如品质提升、服务优化和效率改进,实现可持续繁荣。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黄 浩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