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梨花香,暧暧远人村。儿时忆犹在,亲人已故去。又逢清明节,遥寄感亲恩。”4月3日晚,伴着橘色灯光,呼和浩特市民程晨,作诗一首纪念去世5周年的舅舅。
清明节,是我们祭奠先祖、缅怀先烈、亲近自然的重要时节,是一个民族精神慰藉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时节。
祭扫形式不同,追思之意相同。今年,全区各地很多群众选择网络祭祀、家庭追思、诗词祭祀、鲜花祭祀等新型祭扫方式寄托思念、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吹拂北疆大地。自治区文明办、自治区民政厅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发起倡议,推行绿色殡葬,实施文明祭祀;弘扬传统美德,践行文明新风;凝聚精神力量,共筑文化自信;严守安全底线,共度平安清明;党员干部带头,引领文明风尚。
鲜花祭先烈,精神永传承。连日来,全区各地举办追思、献花等形式多样的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凝聚奋进力量。
全区各级妇联组织开展植绿、文明家风诵读等形式多样的“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系列活动,树立文明祭祀风尚。
今年清明节,呼和浩特市民政局开通绿色殡葬“一站式”服务、云祭祀数字化服务等,积极推行智慧殡葬。呼和浩特市民政局联合赛罕区民政局推出鲜花公祭公益活动,群众不仅可以领取免费鲜花敬献逝去的亲人,还能为逝去的亲人写信,投入时空信箱,寄托思念之情。
“文明祭祀,不重形式更重内涵。不管用哪种祭祀方式,重要的是尽到心意,代表的意义是相同的。”参加云祭祀的群众表示。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乔稣予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