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春回。近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中卫、吴忠、石嘴山、银川等市的田间地头、涉农企业,活跃着一群忙碌的身影,即使突如其来的降温和沙尘暴也未能阻滞他们的脚步,他们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赴宁夏回访“头雁”团队。
这支由食品、信息、水产、园艺、生命科学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团队,现场调研找问题,了解企业在智慧化农业、特色资源挖掘、绿色增效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促进“头雁”企业更好发展。
“把脉问诊”开展针对性指导
“上粮食加工生产线一定要提前把市场考察好,确保产品有销路。”在主营荞麦种植、加工和销售的吴忠市盐池县尚尚源种养专业合作社,西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杜双奎与合作社理事长尚和平交流着。
自2022年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加快培育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班学员,在西农接受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
培训期间,尚和平与专业导师杜双奎相谈甚欢,并在杂粮增产增质方面达成合作意向。目前,尚和平引种了“西农9976”“西农9980”荞麦新品种,与杜双奎联合申报了吴忠市人才引进有关项目,新上了食品加工生产线,以延长产业链,提升效益。
“在这个地方搞设施蔬菜,一定要特别重视土地盐渍化问题。”在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海燕村,西农园艺学院教授程智慧提醒海燕村党支部书记、经济合作社理事马守芳,就新品种引进、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作了现场调研指导。
“这个陆基圆桶底部坡度不够,会导致底部残饵粪便堆积,影响水质。建议增加底部坡度角至10度左右……”在银川市永宁县的宁夏航拓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西农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于海波对公司开展的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系统搭建、养殖尾水处理设施改造、鲈鱼苗种培育、南美白对虾淡化标粗等予以现场指导。
建设专家工作站“持续供电”
5天时间里,团队成员先后到20余名“头雁”企业回访交流,并在其中13家授牌设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发展专家工作站”。
固原市西吉县华泽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工作站签约专家、西农教授刘斌表示,将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加强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张达斌说,将努力把专家工作站建设成多学科资源汇聚的平台,推动校地、校企精诚合作。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杜双田则希望发挥专家工作站的桥梁纽带作用,将其打造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示范基地。
“参加过许多培训,在西农是学到了真本领。”张明敏是银川市三兴益农肉牛养殖合作社联社理事长、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大新村党支部书记。他说,将充分利用专家工作站平台,努力当好科技兴农排头兵、产业融合示范者、共同富裕“领头雁”,让专家工作站的科技之花在宁夏大地结出富民之果。
“我们力争做到建设一个站、打造一支团队、培养一批人,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提升‘头雁’学员联农带农能力,推动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西农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徐海说。
“群雁齐飞”促共富
“这片山头准备全部种植金银花和丹参,品种就是从西农引进的‘秦花6号’和‘秦丹1号’。”在吴忠市嘉誉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试验基地,公司总经理赵振对回访团说。在西农培训期间,他结识了专业导师马亚团副教授,敞开心扉就中药材产业发展、品种选育、规范化栽培等进行了交流,更加明晰了产业方向,“学习回来我就引进了新品种。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到西农回炉学习,长见识、开眼界。”
针对赵振的实际情况,马亚团建议在科技赋能、产业链整合、品牌升级3个方面发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建立种质资源库,联合高校开展分子育种;进行药材产地加工,有条件发展“药材+旅游+康养”融合模式;做强道地药材,强化地理标志保护,推动“宁夏药仓”区域品牌建设。
马银浩是宁夏林枫生态观光有限公司经理,主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西农学习后,公司引进了西农的“秦脆”苹果新品种,并打算在西农园艺学院教授邹志荣指导下发展设施农业。“我们这里气候冷,春季采摘是个空缺。和邹老师交流后,计划建设智慧大棚,补上这个空档期。”
专家团回访这几天,“头雁”学员、宁夏盐池县贺家泉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总经理贺治喜、宁夏巧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巧玲几乎全程跟随。贺治喜说,学员相互学习有助于取长补短、加强合作,主要做黄花菜种植销售的他,目前已与学员有了初步合作,比如在八宝茶、荞麦粉中加入黄花菜,制作黄花菜醋、黄花菜菌鲜包等。(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冯丽 通讯员 王学锋 吴磊)
作者:王学锋 吴磊 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