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评论丨严查公职人员“挂证取酬”,不容百姓身边看得见的“苍蝇”乱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6:11:00    

部分“挂证取酬”看似是“以技取酬”的“副业”,实则是以权谋私的腐败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4月2日,重庆市纪委监委披露了一则公职人员违规“挂证取酬”案例:罗某是某区一家公立医院外科科长,2020年7月至次年12月,他在医院工作期间,违规将个人的执业药师注册证挂靠在某药店,作为该店正常营业的重要资质。罗某每月从该药店获取500元的报酬,累计获利9000元。

多个案例显示,公职人员违规“挂证取酬”问题在建筑、医疗、水利等行业领域频发,多个省份均有公职人员因这类问题受到处分。

“挂证取酬”是指行为人将职称、职业资格证书等挂靠至非供职单位名下,实际未到挂靠单位工作而获取报酬的行为。从多地通报情况来看,公职人员违规“挂证取酬”问题并不少见,有的地方涉及此问题被查处的公职人员多达数十人,甚至数百人。

正如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有专家表示,公职人员违规“挂证取酬”是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一种表现形式,披着“以劳取酬”“以技取酬”的外衣,掩盖“以权取酬”这样一个实质和交易关系。交易重点在于“权”,而不在于“证”,也不在于“术”。在实践中,“挂证”公司也更看重“挂证取酬”的公职人员个人权力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这种“合作”关系从表面看是一种“挂证”行为,背后隐藏的却是受贿行为。

公职人员在外“挂证取酬”,违反了公职人员兼职取酬的禁止性规定,扰乱了正常市场经济秩序,也滋生了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的土壤。部分“挂证取酬”看似是“以技取酬”的“副业”,实则是以权谋私的腐败。

“挂证取酬”之所以长期存在,与其隐蔽性密不可分。过去,社保数据未联网,监管部门难以及时发现一人多保、虚假参保等异常。社保全国联网后,全国社保信息系统实现跨区域、跨部门数据互通,通过工商、税务、公安等多维度数据比对,能够有效识别虚假参保、重复参保等违规操作。可以预见的是,大数据赋能监督之下,“挂证取酬”终将无所遁形。

技术赋能之外,根治“挂证取酬”,还需要从制度层面扎紧篱笆。其一,完善职业资格管理制度,明确公职人员不得将证书挂靠至营利性机构,违者以违纪论处,并依法撤销其证书;其二,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将违规使用挂靠证书的企业列入黑名单予以公开,纳入资质动态核查,并取消其投标资格;其三,建立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对涉事公职人员和企业以及相关中介机构实施多重处罚,提高违法成本。

当反腐利剑伸向“挂证取酬”,意味着任何以权谋私的行为,无论多么隐蔽,都不会被放过。反腐无禁区,监督无死角,试图将公权力私有化,终将付出代价,受到法律严惩。从“收钱办事”到“挂证取酬”,尽管腐败形式不断翻新,腐败手段隐形变异,但权力滥用的本质从未改变。

对“挂证取酬”的严肃查处,警示每一位公职人员都要时刻保持清醒,牢记党纪国法,坚守廉洁底线。如果寄希望于将“挂证”兼职当成增收“钱袋子”,再也行不通了。凭借“挂证”额外取酬,每一笔看似金额不大,却因涉及人员众多,是老百姓身边看得见的“苍蝇”乱舞,对市场经济秩序破坏甚大。期待通过技术赋能精准打击,依靠制度刚性筑牢防线,彻底撕下“挂证取酬”遮羞布,还市场以公平,还社会以清明。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舒圣祥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