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99%人没喝过的岩茶天花板,藏在牛栏坑边的隐秘“仙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0:14:00    

草鞋仙山场:牛栏坑的隐秘“仙域”

牛栏坑,武夷岩茶的核心产区,以“牛肉”(牛栏坑肉桂)闻名天下。但鲜为人知的是,在牛栏坑的“左膀”处,藏着一片更神秘的山场——草鞋仙。

它位于大坑口与牛栏坑之间的山凹里,仅一峰之隔,却自成天地。《武夷山志》记载的仙蜕传说为山场蒙上神秘面纱,清代道人程艮初常着草鞋采药济世,在山中修炼羽化登仙而得名,今峡谷为吴氏特有。如今站在茶垄间仰望,听见的山风仿佛仙人衣袂掠过岩壁的簌簌声。

岩和茶业创始人吴宗萍手绘的草鞋仙山场示意图

草鞋仙的茶园,生长在岩层断裂带上,东面俯瞰峡谷,西临悬崖。茶地依山势垒石而建,青苔覆壁,湿气氤氲,茶树与森林共生,汲取岩缝中的矿物质与腐殖质,形成独特的“岩韵”基因。

这里主要种植着老丛水仙和老树肉桂。老树肉桂生长于上个世纪80年代天心村生产队留存下来的老茶园,由岩和创始人吴宗萍当时亲自挖山种植,到了改革开放后,分产到户分给了吴氏家族。“不垦荒岩、不夺天时”的古训,让这片低调的茶园保持着原始野韵。

这里的茶,自带仙气。如草鞋仙的肉桂,不像牛肉那么刚猛,而是带着幽深的花果香,像仙人拂袖,不疾不徐。

草鞋仙肉桂里的“仙韵”层次

草鞋仙肉桂,干茶条索紧结,乌褐油润,细嗅有花果香与焙火香交织,仿佛打开了一本武夷山的“风土日记”。温壶后投茶便溢出焦糖甜香。沸水注入的刹那,腾起乳雾,恍若推开仙人洞府的石门。

初泡:丛味与桂皮香

入口第一感觉:醇厚!首两泡便透出沁人的丛韵,那是藏匿于叶脉间的树龄密码在舌尖舒展。第二道桂香浮动,茶汤如琥珀凝光,岩韵在喉间泛起涟漪。水路细腻,回甘迅猛,舌底生津,喉间凉感似山泉沁石。

中段:正桂味和花香

第三、四泡,茶汤渐入佳境。正桂味和花香交融,汤感变得醇厚,略带苦底,却迅速化甜。此时的茶汤,像一位隐士,初尝清冷,细品却藏着一腔温热。水路稠如米汤却无半点凝滞。

尾水:草本甘甜与岩韵

五泡之后,草木本味从茶汤深处泛起,恍若置身雨后空山,苔痕染袖而清气满怀。茶汤依然饱满,岩韵绵长,杯底挂香持久,仿佛草鞋仙的山场记忆,在口腔里缓缓铺展。

匠心守拙:

不做量,只做“仙”

草鞋仙的“仙气”,一半在传说,一半在岩和茶厂四代人的掌心。清末民初,吴氏先祖踏遍武夷诸峰,最终在品石岩驻足,建起“品石茶厂”(旧址今仍在),或许已参透“天地有真意”的茶道玄机。

青石垒就的茶埂间,藏着茶人最朴素的智慧——落叶为被,岩泉为酿,任茶树在云雾里慢养仙骨。

“做茶如修仙,急不得。”吴家掌门人吴宗萍摩挲着炭焙笼说道。每年清明后,他们只采一轮春芽,坚持传统炭焙,让茶叶在文火中慢慢转化,最终呈现出草鞋仙独有的“仙韵”。

国茶人物·制茶大师 吴宗萍

从慧苑坑的幽谷到竹窠的云雾,从三仰峰的险峻到品石岩的灵秀,再到马头岩的雄奇,吴氏茶人用几代人的光阴丈量着武夷山的每一寸风土。他们的脚步不仅拓展了茶园的疆域,更在岁月长河中不断精进着传统制茶的技艺边界。

在炭火与茶青的对话间,吴家人将“看青做青,看天做茶”的古老智慧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对火功的钻研已臻化境,每一道火都能精准拿捏茶叶转化的微妙时机。

正是这份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创新,让吴氏茶人成为天心岩茶村马头组耕山小队的中流砥柱,在武夷岩茶的传承谱系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

下图:岩和传人吴荃奕

如今每罐茶上的山场标识,不仅是品质印记,更是吴家人与武夷的密语:“我们不做量,只做仙。”

在这方寸茶席上,岩和先生捧出的不止是茶汤,更是一册用炭火写就的“山灵对话录”——那些被时光包浆的老技艺,正娓娓道来:真正的仙韵,从来都要用百年光阴慢慢修得。

来源:茶道CN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